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大学的守成与创新 ——读《印迹》有感 

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7

在北京印刷学院办学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北京印刷学院原党委书记刘超美同志的《印迹——亲历出版传媒人才培养三十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被隆重推出,可谓适逢其时。这部文集的内容,是作者在北印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尤其是近十年担任校党委副书记、书记职务的工作报告和个人理论探讨文章集结,主要分为高校领导干部的素质与修养、科研与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团队与人才建设、校企校际合作拓展等内容。作为大学学术史观察者和出版文化史研究者,尤其作为北印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到新闻出版学院快速扩张时期的基层教师,阅读这部《印迹》是有代入感的,并非指具体事件和个别文本,而是作为北京印刷学院小历史参与人与见证人的整体感受。

一、文集文本的价值

现代历史学研究讲究多维的历史观察路径,即凡事皆可为史料,大到国家档案、各级地方志、家族谱牒、大型文集、报刊文本、原始录像录音图片、口述访谈资料、专业的资料文献选辑,小到信件、个人文集与日记、对话、纪念物、发言稿、法庭审讯记录、账簿、教案、家庭日志等等。从文字文本史料的客观性、即时性原则来说,史料本身的“原生态”特别宝贵,保留史料基于特定时间特定情境的话语原貌是非常重要的。《印迹——亲历出版传媒人才培养三十年》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业类高校党委层级的管理者自主选编的言说文本,在高校管理者官方层面具有原生性和丰富的信息量,从开放和中立的历史研究者角度看,这部集子是切入近三十年中国新闻出版印刷专业教育破茧成蝶历史的特定观察窗口,与专职历史记录者和研究者、专业教师、受教育者的各类文本,共同构成北京印刷学院总体史的基础史料。

《印迹》文本最大的史料意义,一是高等教育政策在一个普通大学自生长过程中的投射;二是新闻出版印刷行业变迁与高等教育的话语互释;三是个体党务领导在执行“党管大学”方针中的介入方式和思考方向。

二、大学创新的动力

结合新出版的《北京印刷学院简史》,从《印迹》所涉及的各类主题看,北京印刷学院正如坊间和网上所流传的说法,是一个在中国大学序列中行业特点极其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模仿性的个性化大学。在《印迹》的关键词中,读者不难感受到“创新”“特色”“印刷”“出版”“传媒”“整合”一系列词语的频繁出现,可谓国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大学管理者共同指画的一幅出版传媒类大学“速写”。

从这些不同角度的“速写”中,可读出的核心因素便是“创新”。北印脱胎于1960年成立的独立建制的小型学院——文化学院,如今工、文、艺、管四大学科群所引领的蔚为规模的专业方阵,皆可追溯至文化学院甫立时期的印刷工艺、社会科学书籍编辑、博物馆和哲学四个正规的本科专业。严格来说,1961年文化学院撤销后,其“血脉”只留下印刷工艺系,这棵独苗“寄养”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直到1978年北京印刷学院正式成立而回归。从实际发展基础看,印刷工艺系是之后多元学科群发育的依托与生长点。

从文化学院应国家在五十年代对印刷出版人才的急需应运而生,到北印的建立与新时期改革开放起始点准确重合,四十年来学科从一到多,专业从单线到多线、交叉的全面拓展,无疑其“创”的动力根本上来自建国头十年的行业人才短缺,和新时期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全面转向;其“新”的智力支撑则来自专业师资的系统培养与多渠道积极引进。与时代需要共进退,赖吸纳人才以自强,当为北印发展的两大法门。《印迹》文本中体现的鲜明的行业自觉性与责任意识,可看作是整个文集中最具大学史解读价值的部分,如《为我国版权事业迎来大有可为的明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5)、《学校“十三五”规划工作的三点意见》(2015)、《依托行业 特色发展 提高办学核心竞争力》(2015)、《强化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以更好的业绩回报行业和社会》(2017)、《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机遇 打造新闻出版行业新智库》(2015)、《把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引向深入》(2017)等。

三、出版传媒类大学的谋划与布局

作者在担任学校副书记和书记期间,为北印新阶段的传媒类大学转型不遗余力地鼓与呼,典型如《聚共识强基础转作风促发展 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传媒类大学》(2014)、《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类大学》(2017)等工作报告。期间作者在学校规划、大型会议和对外交流中,自我认知上突破了本校单纯围绕“印刷”的大学主题内涵,而反复申说“大出版”概念之下建设覆盖出版传播全链条的传媒类大学的目标和规划,政策解读与其个人理念十分贴合,并为实施目标而努力推动和战略布局,表现出众所公认的事业担当精神。

上一篇:继往开来 加强合作 携手促进新时代出版传媒人
下一篇:扎根出版传媒 求索大学之道 ——读《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