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从业37 载,承担百余项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与实践工程,获得多项奖励,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 年)、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 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 年),现任北京建筑大学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第一批重大项目资助团队PI,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她就是北京建筑大学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汤羽扬教授。
匠心:三峡、长城孕育匠人之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汤羽扬在建筑遗产保护的治学中精益求精,追求“匠人”精神。
1992 年,汤羽扬由湖南大学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并加入了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工作团队,而这项工作一开始就持续了13 年。1993 年,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历史教研室为主体的规划设计团队作为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工程的24 家单位之一,正式参与到地面文物保护项目中。为了获取详实的一手资料,汤羽扬带领团队坚持每年至少两次进入三峡库区进行现场调查。虽然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作业艰苦,但是其山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山水景观确实令人感动。
“三峡库区两岸作为中国一条历史文化长廊,历史上人群活动的主要聚落均被淹没在水库之下。我们的工作是希望能够保存下其精华的历史片段,展示于后人。”汤羽扬说。在调查期间,汤羽扬深刻感受到文物建筑的保护不单单是专业性的技术问题,其背后还有着复杂的人群问题、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样会影响技术方面的决策。建筑遗产的多面性,也成为她今天教导学生的话题。
面对大量的遗迹、文物,到底哪些需要留下来,怎么留?汤羽扬和同事们积极提出保护方案,反复论证,并对所负责的两个县内的地面文物、沿线的古桥梁进行了详细的资料留存以及搬迁规划工作。“我们希望能够在将来需要的时候,依照这些图本,将那些诞生于中国长江三峡流域的古聚落和古建筑展示出来”,汤羽扬和同事们力争对所有的重要古代建筑留取完备的图文资料。据统计,大约有200 余人次的教师和学生团队参加了三峡库区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他们在落满灰尘的古建筑间爬上爬下,用钢尺和皮尺测量出每一个建筑部件的尺寸,并用笔记录下来。这些数据等到他们回到北京后,再被系统地汇总,制作成建筑实体测量蓝图,此外还保留了大量摄影、摄像资料。那些年,汤羽扬及其团队以匠人精神勘察测绘了三峡库区地面建筑上百座,制成测绘工程图250 多幅,提供了石宝寨原地保护方案、西坨云梯街保护规划、大昌古城搬迁保护工程设计以及屈原祠和新滩民居异地保护工程规划与设计。
有了三峡保护工程的经验,2005 年,汤羽扬及其团队开始参加明长城资源调查,陆续承担了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三个地区的长城保护规划编制项目。他们利用周末、节假日踏勘了北京延庆、密云明代长城,北京门头沟、昌平、延庆、密云、怀柔、平谷六个区的几十处长城城堡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区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的主要点段。
“我很喜欢长城,凡是接触长城的事,无论大小,我都喜欢去做”,汤羽扬从上山下乡时起,就在和大自然打交道,保护长城遗产更是她一直喜欢去做的事情。“我们能透过长城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先人巧妙地利用自然地貌,在很艰难的条件情况下修筑的军事工事非常震撼”,汤羽扬回忆,内蒙古长城遗产保护项目全程7,800 多公里,最初政府提供的项目经费比较少,但是团队还是选择了做。“很多事情做与不做并不取决于经费多少,我们更看重事件的意义与价值”,汤羽扬谈到。
从来没有一样坚持会被辜负,坚持会带来快乐,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汤羽扬做人做事的原则就这样无形地影响着她的团队成员。“跟汤老师一起去长城调研,她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博士生刘昭一讲述道,无论调研环境多么复杂,汤老师总是想尽办法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完成了对长城、城堡、烽火台等重点段的现场踏勘、照片拍摄、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录入,并针对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价值判断、数据筛选、数据表达、现状评估、重点段选取、保护措施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探索,编制形成了北京、宁夏、内蒙古地区的长城保护规划,编著出版了《中国长城志(建筑卷)》。保护规划涉及的长城总长度9,300 多千米,占我国境内长城总长度的44%。